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泰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子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三】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1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国采取什么措施实现在西部崛起?(1分)具体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1分)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1分)
正确答案: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商鞅变法。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拍官吏治理
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实行暴政,二世而亡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归纳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周室微”即可得出“周王室日渐衰微”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诸侯……争相并”即可得出“诸侯争霸”的结论。
(2)本题考查了秦国崛起的原因及商鞅变法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秦孝公任商鞅……国富民强”作答;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回答。
(3)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及秦朝灭亡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从奖励军功所带来的好处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可从过分看重军功所带来的局限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泰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
时间:2018-04-16
相关推荐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直立行走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下面关于我国远古人类的说法错误的是:()A.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B.北京人体征的变化表明,劳动
- 据最新考古发现,在我国重庆巫山龙骨坡发现了巫山人经科学测定,巫山人距今约240万—180万年这样,我国人类历史至少可以向前推进的年数是()A.10万年B.70万年C.100万年D.1
- 约18000年前元谋人建立了夏朝约7000年前北京人制造彩陶约四五千年前山顶洞人种植水稻约170万年前河姆渡居民祖国境内最早人类2070年前半坡居民在涿鹿大败蚩尤约70万至20万年前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
-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
- 在东方人类的发源地将投资6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台文化工程”该工程修建的地点应该在()A.陕西蓝田县B.云南省元谋县C,北京周口店D.浙
-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 科学家们依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指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A.使用火B.直立行走C.定居生活D.劳动
- 下列原始居民在中国生活的先后顺序是①元谋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⑤北京人()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③④①C.⑤①②③④D.①⑤②④③
- 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下列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不属同一领域?()A.《周髀算经》和《天工开物》B.《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C.《甘石星经》和《授时历》D.《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使用天然火B、制造工具C、直立行走D、共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