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梨园戏十大传统剧目

时间:2022-07-14

高文举

梨园戏《高文举》为“小梨园”流派“十八棚头”之一。本剧讲述了高文举得中状元,太师温炯强招为婿;发妻王玉真远路寻夫,陷温府受尽磨难;两人不变其心,后终得团聚。该剧保留了元末明初南戏最初的艺术风貌,保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曲,如《岭路》《夫为功名》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戏迷,并以“玉真行”之梨园科步动作闻名于世。其中《玉真行》《过温府》皆为梨园戏经典名段。

朱文

梨园戏剧目大全必有《朱文》,即《朱文太平钱》。《朱文》作为梨园戏上路流派传统剧目,包括“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折,是明代《永乐大典》中记载的“宋元遗篇,海内孤本”改编的,所述是传统戏曲常见的一见钟情、失物误会、人鬼相恋故事,也是梨园戏一直在演的保留剧目,得到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宋元南戏活化石”、“活文物”称号,具有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吕蒙正

梨园戏《吕蒙正》是小梨园流派传统“十八棚头”之一,为宋元南戏剧目,但剧本无存。根据相关资料,其与明传奇旧抄本《彩楼记》在文本上存在继承关系,可能受现存明末南管选本《吕蒙正》的直接影响,也可能受元代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一定的影响。现在搬演版本为串折,传统折目循小梨园流派,部分为下南路子。戏分两场七折,分别为《打赶》《过桥入窑》《送银米》《煮糜》《辨脚迹》《探窑》《辞窑》。这部戏文辞古朴典雅又不失活泼,演员表演自然细腻又生动有趣,深受观众喜爱。

朱买臣

梨园戏有哪些?《朱买臣》就是其中之一,为梨园戏“上路”流派的传统剧目。《朱买臣》剧本经老艺人加以口述后修复而成,包括《逼写》、《劝董》、《扫街》、《托公》及《说合》五出。虽是残本,但能完整地呈现《朱买臣》的剧情。剧团在复排之时并未对残本进行添加修改,尽量保留其原始风貌,同时亦可完整呈现整体剧情。此剧对白、唱词中含有丰富的闽南古语和俚语,且又保留了许多闽南民间文化元素,故此剧被誉为具有高度文化及研究价值的珍贵剧作。

节妇吟

梨园戏经典剧目《节妇吟》,取材于清入沈起凤笔记《谐铎》之《两指题旌》,是著名剧作家王仁杰创作的作品,曾荣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本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以及入选2005至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本剧讲述了寡妇颜氏爱慕塾师沈蓉,借送盘缠之名夜奔沈蓉,不料却遭到无情拒绝,颜氏悔恨难当,断指自戒;十年后,其子陆郊金榜题名,为母请旌,牵出当年往事;一方“晚节可风”的匾额,最终将颜氏推入深渊。本剧自上演以来,多年来一直备受梨园戏观众的欢迎。

董生与李氏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取材自尤凤伟的现代农村题材短篇小说《乌鸦》,讲述了穷塾师董生受彭员外临终嘱托,监视彭之寡妻李氏,以防其再嫁,不料却因此与李氏产生爱情,进而“监守自盗”的故事。在梨园戏传统结构的框架下,全剧故事富于传奇色彩,情节发展如行云流水,人物性格鲜活生动,语言诙谐幽默,音乐优美动听,表演细腻典雅,十分生动地描写了古代社会生活及下层人物追求合理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该剧曾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陈三五娘

梨园戏有着许多广为人知的剧目,其中明代创作的《荔枝记》,作为梨园戏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梨园戏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荔枝记》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的现象,后增加"颜臣勾栏诗词北曲",并改名为《荔镜记》。《荔镜记》以轻喜剧的手法,描写抒情的爱情故事,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而数百年来盛演不衰,传唱不绝。由于故事出自闽粤两地,所以《荔镜记》分别以泉、潮方言、声腔演出。新编梨园戏《陈三五娘》是根据传统剧目《荔枝记》改编,戏文增加了不少精彩情节,一些后来被删节的戏文,则成为民间故事。随着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后来又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展开全部】

苏秦

梨园古典喜剧《苏秦》,是梨园戏上路、下南流派优秀传统剧目,以亦庄亦谐的风格,演绎古代社会的人情冷暖,雅俗共赏,历来为广大观众所喜爱,是梨园戏盛演不衰、百看不厌的梨园戏经典剧目。该剧目在梨园戏的口传身授中列为“开坊戏”,有“自君去后”、“特来报”、“当初贫”等名曲,是闽南地区家喻户晓的一出优秀剧目,多次前往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演出。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