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花灯戏十大代表剧目

时间:2025-05-12

张三守花

花灯剧《张三守花》根据湘北花灯戏传统剧目《林三守花》改编,多以小调演唱。张三哥为员外看管花园,有小姐妹俩闯入花园观花、采花,张三要按园规罚款,后知姑娘也是种花行家,三人互相盘花赞花,成为好友。此剧由平江县花鼓戏剧团在1979年的湖南省业余文艺会演中首演,获剧本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春哥与锦鸡

湘西花灯戏剧目《春哥与锦鸡》取材于土家族神话长诗《锦鸡》,讲述叫春哥的孤儿10岁时就卖身到土司家里当长工,受尽欺凌奴役。有一次打柴时从蟒蛇的嘴边救出了一只锦鸡,锦鸡于是变为姑娘来嫁给春哥,新婚之夜土司要对锦鸡姑娘施行初夜权,反被锦鸡姑娘用法术把他变成了床下的踏板。此剧由保靖县文工团在1959年5月24日至6月1日的湘西自治州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献礼戏剧选拔演出中首演,并被评为献礼节目。同年,又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代表团改编为南路阳戏,参加湖南省戏剧会演,获优秀戏曲剧目奖。

盘花

花灯戏经典曲目《盘花》写守花园的花童,抓获偷进花园摘花的柳二姐,柳二姐愿意私和,当场演唱小调,兴犹未尽的花童又和柳二姐盘花,一问一答,由慢及快,载歌载舞,模拟各种花卉和果木姿态,于热烈欢快的情绪中,刻画了花童的天真活泼和柳二姐的聪慧机灵。另有《双盘花》,为二旦一丑戏,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均与《单盘花》相似。此剧参加1955年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出二等奖。

捡菌子

湘西花灯戏传统剧目《捡菌子》讲述毛机匠与西大姐上山捡菌子不期而遇、二人回忆童年趣事,嘻笑逗乐;并唱山歌比赛,所唱曲调均为打锣腔和小调,欢快活泼。此剧为丑、旦对子戏,唱做并重,在表演上表现了湘西一带的花灯“套子”和“圈子”的艺术特色。1957年有沅陵高汉剧团整理本,收入《湖南地方戏曲丛刊》第九集。

蓉姑舂碓

《蓉姑舂碓》是各大花灯戏经典曲目排名中必有的名作,它以路调、小调演唱。年青寡妇蓉姑,受婆婆百般折磨,在青年“稀巴烂”引导帮助下,冲破封建樊篱,走向自由。该剧唱词、对白融汇了嘉禾“伴嫁歌”和民歌俗语中的营养成份,唱词中衬字虚词的运用使该剧显得活泼、轻快,加强了喜剧色彩。此剧由嘉禾县花灯戏剧团参加1984年郴州地区第一届五岭戏剧节演出时首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导演奖,作曲奖,李君花获表演二等奖,曾被誉为“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团”。

王祥卧冰

文化艺术的交流,地方大戏的影响,上演剧目的增多,使花灯戏有了较大发展。如湘南花灯戏,尤其是它“半戏半调”的河西路,就吸收了祁剧的表演、音乐,移植了某些剧目,如《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是花灯剧传统剧目大全中湘南花灯戏河西派的代表剧目,以祁剧北路和花灯“凉伞调”演唱,艺人演出时将嘉禾伴嫁舞中“卖酒”一段融于表演中,地方色彩浓郁。

麻姑姐姐过江

花灯戏传统剧目中丑角通常称“三花脸”,是花灯戏最主要、最有艺术特色的行当,有“无三花不成灯戏”之说,丑角按作派、服饰可分袍带丑、褶子丑、短衣丑三类,以滑稽、诙趣取胜,既有善良正直,大胆泼辣之辈,也有阴险毒辣、奸滑刁钻、阿谀谄媚之徒,《麻姑姐姐过江》中的渡子就非常经典,《麻姑姐姐过江》中一旦一丑,载歌载舞,相互问答均借用历史传说、典故和地方风土人情,趣味浓厚。是湘北花灯戏中经久不衰的剧目。

张木匠和妻

新中国成立至今,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张木匠和妻》就是这一时期的花灯戏代表曲目,以民歌小调演唱。张木匠夫妻为了是只顾自己富,还是走大家共同富裕的路而发生了分歧,最后,丈夫巧妙地说服了妻子,一走共同致富之路。此剧由嘉禾县坦坪乡石富冲业余花灯剧团在1984年郴州地区第一届五岭戏剧节演出,获创作特别奖,演员廖瑞雄获演员二等奖。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