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林会
花鼓戏传统剧目《芦林会》为老生、正旦唱功戏,描写穷秀才姜诗偏听母命,不顾夫妻情爱,错休妻子庞三娘。三娘被休后寄居尼庵,一日,为烹鲤孝敬婆婆到芦林采薪,恰与姜诗相遇,据理陈情,与之辨明冤枉。姜诗深受感动,有意重续旧好,但恐冒“顺妻逆母”之名,悲痛之余,难以自决,夫妻只得洒泪而别的故事,唱腔中有段“望月调”,为此剧专用,分轮唱、重唱和合唱,音韵旋律流畅,在锣腔中独具特色,潮剧、湘剧、昆剧、秦腔、豫剧等剧种中都有本剧目。
讨学钱
花鼓戏经典曲目《讨学钱》为小丑、二旦代表性剧目之一,讲述了塾师张先生,至陈大娘家催讨学钱。陈以张错解书中字义,误人子弟为由,拒不付钱,并将其尽情奚落后逐出门外。此剧唱“五走调”、唱中插白,名为“浪里白”,有说有唱,专曲专用。道白中夹有《三字经》、《增广贤文》、《论语》中词句;尤多对联,均以地名为对,共有四十余副。张、陈相互对答,有民间文学游戏特色。
山伯访友
《山伯访友》是花鼓戏剧目大全中必有的佳作,为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之一折,讲述了梁山伯应祝英台之约前去祝家庄与祝九妹订亲,到祝家后,方知九妹即祝英台,已被父许配马家。山伯顿时口吐鲜血,含恨而归的故事,此剧系小生、小旦唱做并重的戏。山伯知英台已许马家时,二人轮换唱“四川哭皮”,加之唢呐凄凉伴和,悲愤伤痛,动人心弦。唱词、道白有较浓郁的民间文学特色。
补锅
著名花鼓戏《补锅》原名《补大缸》,1964年由徐叔华改编后,改名《补锅》,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首演,写女青年刘兰英与青年补锅匠李小聪相爱并使兰英母刘大娘转变落后观念的故事。该剧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男女突破世俗观念,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热爱新生活、自由恋爱,争当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新风尚。1965年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同年赴北京汇报演出,并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送表妹
花鼓戏传统剧目《送表妹》中德姑娘久住姑妈家,爱上表哥田伢子。一日德姑娘回家,定要姑妈派田伢子相送。途中德姑娘多方向田表示爱情,田伢子老实,憨厚,初则不解,继则无奈,再则责怪,从而产生一连串的喜剧情节,该剧目是邵阳花鼓戏早期剧目。过去老旦无专行,姑妈由丑行兼演。故此剧包括旦、丑、小生三个角色,为较典型的“三小戏”。名老艺人李鸿钧善演此戏。五十年代曾由邵阳市花鼓戏剧团稍加整理演出。
小姑贤
《小姑贤》是非常有名的花鼓戏剧目,写婆婆经常虐待媳妇,并逼其子休妻。小姑桂妹子贤淑聪慧,骗得休书撕毁;并以自己也将出嫁为别家之媳,倘受折磨,母亲也难忍受等道理劝母。母悔悟,一家和睦。湖南各地花鼓戏和阳戏都有此剧目,惟婆媳姓氏不同。长沙花鼓戏用“川调”演唱,计有梁山调、花石调、烂板调、和调等,艺人称之为“七个半贴调”,为传统花鼓戏中艺术上较成熟的剧目。1952年,剧本经刘钧整理,衡阳市大众衡剧团排演,连演百余场。
刘海砍樵
花鼓戏经典剧目排名第一的无疑是这部《刘海砍樵》,这是一出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叙述青年农民刘海与村姑胡秀英恋爱成婚的故事,剧情生动感人,风格清新真切。1952年该剧正式演出,由名演员何冬保、萧重珪分别饰演刘海和胡秀英,后又晋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大成功,1984年春晚上湘籍歌唱家李谷一和姜昆的小品演出让它闻名全国。几十年来《刘海砍樵》久唱不衰,流播全国,并多次到省外和国外演出,以致家喻户晓,在长沙几乎人人能唱能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