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记
四大南戏之一的《白兔记》被改编成各种剧目,一直饱受欢迎。本剧讲述了刘志远在兄嫂逼迫下犯下罪行,无奈离家投军后,其妻李三娘在面对兄嫂刁难、生活困窘时,心怀仁义,大爱动天,最终一家三口从失散到重逢的故事。此剧在戏曲舞台生久演不衰,昆曲、越剧、评剧、湘剧等都有整本大戏演出。而婺剧《白兔记》立意新颖,以当代人的目光,在向传统致敬的同时,挖掘它的潜质。在创作该剧时,主创们融合了婺剧的艺术要素,全面展现了婺剧文戏武做的表演特色,在舞台表现上,通过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红灯记
现代婺剧经典曲目,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可能不少人对京剧版《红灯记》比较熟悉,其实婺剧版《红灯记》也很值得一观。上世纪60年代,京剧革命样本戏《红灯记》出来之后,婺剧版本的《红灯记》也进行了排演,并且进行了公演。在上世纪90年代,婺剧《红灯记》还进行了复排。除了在京剧有此剧目外,沪剧、粤剧、评剧中,皆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来。
二度梅
《二度梅》是婺剧中的徽戏,曾参加全国徽戏进京200周年演出。本剧故事背景设定为唐朝,讲述了书生梅良玉与未婚妻陈杏元受奸相卢杞陷害事。杏元被迫和番,途中投崖自尽,被王昭君显灵救起,送往邹伯符家花园中,邹妻收为义女。良玉改名换姓,四处飘零,也被邹伯符收为幕宾。丫环春香拾得杏元赠梅良玉之金钗,二人追问金钗,于邹家重逢。后梅良玉与杏元之弟陈春生赴试高中,报仇团圆,春生亦娶救命恩人渔家女玉姐为妻。另外,在京剧、汉剧、湘剧、祁剧、粤剧、豫剧、越剧、辰河戏、花鼓戏、荆河戏中,皆有此同名剧目。
僧尼会
婺剧代表曲目《僧尼会》,讲述了发生在婺城区罗埠镇的“雌雄山”上的故事。相传,罗埠地方有两座山,一座叫和尚山,一座叫观音山。和尚山有个“碧桃寺”,寺里住着五六个和尚;观音山上有个“仙桃庵”,庵里住着五六个尼姑。有位小和尚与小尼姑日久生情,两座山的山神爷为他们两人,把两座山来个日分夜合。从此,这两座山就叫“雌雄山”。洪武皇帝打天下时曾经路过这里,晓得这两座山会日分夜合,骂起了山神,山神只能把两座山重新分开,中间还开了一条五丈宽的溪。“雌雄山”虽然分开了,但是拆不开小和尚和小尼姑的情份。后面他们分别脱去和尚、尼姑衣,扮作祭清明的人,一起逃下山来,逃出了和尚庙和观音庵,做了一对夫妻。
牡丹对课
婺剧名段《牡丹对课》,是婺剧滩簧的传统折子戏,亦是婺剧最经典的折子戏之一。相传天仙吕洞宾,下凡云游,路过杭州铁板桥,见一药铺张挂"万药俱全"招牌,乃借买药为名,入店有意刁难。店主白礼文之女白牡丹,聪明伶俐,尽管吕洞宾难题百出,她却始终对答如流,把这个自命不凡的神仙,驳得张口结舌,无地自容,最后只得狼狈遁去。
三请梨花
传统婺剧戏《三请梨花》,讲述了西凉寒江关守将樊洪之女樊梨花与唐朝名将薛仁贵之子薛丁山的故事。樊梨花武艺高强,深明大义,毅然献关归唐,并经程咬金撮合与薛丁山结为夫妻。但薛丁山并不喜欢梨花,他只是应父亲薛仁贵命令与樊梨花成婚,期间曾“三休”、“三请”樊梨花,最终夫妻和好如初。三度“被休”,樊梨花忍辱负重,默默地承受一切,鲜明而生动地突出了她的倔强、自尊和自强。从“三请”樊梨花到梨花做元帅,是樊梨花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另外,在长沙花鼓戏、越剧、评剧、吉剧中,皆有此剧目。
断桥
著名传统剧目《白蛇传》,取材于民间爱情传说,讲述了修炼成人形的白蛇与许仙的曲折爱情故事。《白蛇传》是中国戏曲众多地方戏剧种的保留剧目。其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基本相同,但在具体的场次结构和表现风格上,却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其中婺剧《白蛇传》的《断桥》一折,为婺剧滩簧代表剧目,在婺剧传统戏中脍炙人口,遐迩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更体现了婺剧“文戏武做”的表演特色。1988年《断桥》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获得优秀演出奖;2007年《断桥》获得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活动颁发的“文化遗产奖”。